成都的天空最近成了全球军迷的“直播间”——中国第六代战斗机歼-36,短短四个月试飞五次,高清画面多到能剪出一部纪录片!
三台发动机喷着烈焰轰鸣起飞,无垂尾机身像外星战机般灵活转向,甚至空中放油都被拍得一清二楚。
最让欧美震惊的是,这款50吨级“空中怪兽”转弯半径竟比歼-20还小,美国专家直呼:“他们不是在试飞,是在给全世界空军上课!”
2025年3月27日清晨,成都双流机场附近的居民又听到了熟悉的轰鸣——歼-36第五次试飞开始了。
这次它连起落架都懒得放下,全程收着轮子做高难度机动,机身侧转时连机背进气道里的隔板都看得清清楚楚。
有网友调侃:“成飞这是把保密协议撕了?连发动机尾喷口的螺纹螺丝都拍得明明白白!”
对比去年12月首飞时还需要歼-20伴飞护航,现在的歼-36已经嚣张到单机表演。
一段视频显示,它在2000米高度突然来了个“落叶飘”,50吨的机身像纸片一样轻盈翻转,把围观的老外惊得狂刷“UFO”弹幕。
台媒军事专家赖岳谦分析:“敢在城市上空频繁试飞,说明这飞机已经成熟到能直接上战场了。”
令人震惊的是试飞频率——四个月飞五次,每次都有新花样。
第三次试飞时,有人拍到它打开腹部弹舱做空中放油测试,银灰色的蒙皮在阳光下反射着未来感;第四次试飞则秀了把三发引擎加力全开,橘红色尾焰足足喷出十几米远。
美国《战区》杂志酸溜溜地评论:“中国人把六代机试飞搞成了科技博览会。”
当初看到歼-36屁股上塞着三个发动机喷口,军迷们还以为中国要造“空中火车头”。
结果成都的工程师们玩了个狠的——三台涡扇-10C发动机,单台推力15吨,加起来顶得上半架运-20的力道。
重点根本不是推力!中间那台发动机暗藏玄机:直径比两侧大15%,疑似藏着冲压发动机技术,为后续5倍音速冲刺留了后手。
这套“2+1”动力组合堪称天才设计。
日常巡航时只开两侧引擎省油,遇到狗斗立刻三发全开;就算被打坏一台,剩下两台照样能维持80%战斗力。
中间发动机还能给激光武器供电,美国F-35飞行员看了直流口水:“我们连空调都不敢随便开,中国人已经在战机上装‘充电宝’了!”
机背那个鼓包的DSI进气道,起初被吐槽像“驼背”。
但仔细看结构就服气了:进气口高出驾驶舱,完美避开地面雷达探测;内部蛇形管道七拐八绕,把发动机叶片遮得严严实实。
英国《简氏防务》测算,这套设计让歼-36的雷达反射面积只有0.0001平方米,相当于一只麻雀在天上飞。
看到歼-36光溜溜的屁股,美国工程师集体懵圈——没有垂尾怎么保持平衡?
成都的答案是把整个机身变成“变形金刚”。机翼后缘密密麻麻分布着132块柔性舵面,用的还是形状记忆合金。
超音速飞行时它们平整如镜面,转弯瞬间就像孔雀开屏般炸裂,靠气流扰动强行改向。
实测数据更吓人:2.5倍音速下,这套系统能让50吨的机身0.8秒完成180度转向。
对比之下,F-22做同样的动作需要1.2秒,还得靠垂尾和矢量喷口配合。
有军迷戏称:“歼-20的落叶飘是优雅芭蕾,歼-36的机动就是街舞breaking,根本不在乎物理规律!”
最颠覆的是飞控算法。
试飞视频里歼-36连续做了三个“眼镜蛇机动”,全程没有飞行员干预痕迹。
西工大教授透露,这套AI飞控每秒能处理12亿条指令,遇到导弹袭击会自动计算40种规避方案。
美国空军测试员哀叹:“我们还在训练王牌飞行员,中国人已经培养出电子斗犬了。”
机头那个棱形凸起可不是装饰——里面塞着全球首款机载量子雷达。
这玩意利用量子纠缠原理,F-22的隐身涂层在它面前就像皇帝的新衣。
去年中美隐形机对峙,美军飞行员无线电里惊呼:“中国雷达上我的光点比灯塔还亮!”说的就是这项技术。
侧舷还有两排太赫兹雷达阵列,专门对付隐形巡航导弹。
去年珠海航展上,中国电科展示过类似设备:能在300公里外识别出B-2轰炸机的发动机铭牌型号。
装上歼-36后,这套系统直接和火控计算机联动,发现即摧毁。
座舱里的全景显示屏更科幻。
六块柔性屏拼成360度无死角视野,地面雷达站、空中预警机、甚至太空卫星的数据都实时投射。
试飞员描述操作体验:“就像打《皇牌空战》开了上帝视角,连云层里的无人机都看得清清楚楚。”
内置油箱装满22吨航空燃油,三发引擎的油耗却比双发还低。
从浙江机场起飞,歼-36不用加油就能直飞关岛,挂载的霹雳-21导弹还能再往前戳1500公里。
美智库模拟推演:12架歼-36带36架“暗剑”无人机,能瘫痪两支航母战斗群的防空网。
弹舱设计更是脑洞大开。
主弹舱7.6米长,能塞进4吨重的高超音速导弹;两侧副弹舱各带6枚霹雳-15,火力堪比轰炸机。
台湾防务部门连夜开会:“现有防空系统对歼-36的拦截成功率,不会超过彩票中奖概率。”
美国人现在最慌的是研发体系被碾压。
歼-36用数字孪生技术,造原型机比F-22快30%;飞控软件三天就能迭代升级,美国同行还在走纸质审批流程。
五角大楼原计划2030年列装NGAD战斗机,现在不得不重启F-22生产线救急。
首飞视频刚传上网时,日本网友还在嘴硬:“肯定是CG动画!”
结果成飞连续五个月“现场直播”,德国军事博主专门做了帧数分析:“镜头里连铆钉的阴影变化都和实拍一致。”
英国《航空航天》杂志无奈承认:“中国航空工业的透明度,反而成了最强势的威慑。”
美国军火商急得跳脚。
洛马公司催国会打钱:“再不给NGAD项目拨款,我们就只能卖模型了!”
波音更惨,#春季图文激励计划#吹了五年的F-47连张照片都没有,被网友做表情包嘲笑:“美国六代机,存在感不如外卖APP。”
俄罗斯专家倒是看得开。
苏-57总设计师科罗德钦科公开表态:“中国重新制定了六代机标准,我们现在连考试大纲都要换了。”
最逗的是印度网友,疯狂@莫迪:“我们光辉战机什么时候能装上三个电风扇?”